在中国,有一类高考比的是学校不教的内容2017-06-20 15:09
众所周知,世界美术文明璀璨夺目,各地丰富的美术流派是构成这一灿烂文明的基本元素,中国也不例外,美术风格百家争鸣。每一个成熟的绘画者都有自己对美术独特的认知和理解,鼓励或引导个人绘画风格的形成成为美术高等院校的大学使命。 推崇及提倡个人艺术主张是美术这一艺术门类成长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国义务教育阶段体制内的美术课长期以来将“美育”为主,即关于审美的培养和教育,以认识了解中外著名美术作品并学习欣赏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教授一些简单的绘画方法,不追求“基础技能”水平的高低。这样的美育宗旨,使得面临高考压力的各类高中被迫将体制内的美术课程逐渐边缘化。 从美育的角度,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符合国情的需求,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所承载的价值。但问题来了,在这样的国情下,参加美术高考,报考专业的美术学院或是其他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比拼的却是体制教育内完全缺失的那一部分——“美术基础技能”,多年以来提供专业美术培训为主的校外辅导机构成为弥补这一缺失教育的主体。 在中国,有一类高考比的是学校教课书中没有的内容——美术基础技能,也被称为美术专业的三门基础学科:素描、色彩、速写。毫无疑问,专业教授此类课程的校外辅导机构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重点来了,前文所述,美术推崇个人艺术主张,提倡个人风格,这便导致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基础教学领域也存在巨大的教学差异。 尽管很多老师都认为基础教学的方法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但实际上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方法论”,这是一门不可能存在统一基础教材的学科,也就不存在外界眼中的“对错”,但往往当学生具有一定专业认知能力的时候,或许才发现自己过去学习的方法论与目标院校的要求差距甚远。然而对于众多美术学习者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者,没有专业的判断,便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凭口碑和熟人介绍,入不同的门,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和方法论,不同的教育体系,最终影响孩子进入不同的高校。 这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本质是盲目的,也是无奈的,甚至是不知情的,但或许是合理的,因为学生没有判断能力,家长没有教育规划,无从选择的时候,只能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培训机构,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逐利的市场在教育各类培训机构如何迎合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而不是以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指导培训机构如何展开教学工作。 优质的教育是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它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人们根据学校可以找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中高考的课外美术教育却是一片复杂的江湖,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多数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样花费3-5年的课外美术学习时间,在教育投入差异不大的额情况下,不同人收获不同的结果。外界认为的所谓名校难考,只是在为自身或在生源质量上找借口,学生是无辜的,多数人考入普通高校只是符合信息不对称下的二八法则原理罢了,成为其中的“二”就要想办法多做功课,家长的引导往往起了决定性作用,培养人才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而家庭环境才是重要的人才土壤。
|